跨端融合,智能生态“大一统”,高通骁龙的答案是Oryon
24~25赛季NBA常规赛揭幕战已然结束,作为联盟传统豪门的湖人队打出了令人惊喜的比赛表现,击败森林狼之后迎来了一场胜利。詹姆斯虽然也才得到16分5篮板4助攻的数据,但是另外一名核心球星戴维斯却狂轰....
在2024年的骁龙峰会上,你会发现大多数创新应用与功能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——Oryon。作为骁龙的自研新一代CPU,Oryon首次亮相于去年发布的骁龙X Elite,并以出色的能效和性能表现而引起广泛的关注。
当时就有不少声音在讨论,以Oryon的高能效表现,在手机、汽车等 或许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,现在我们就看到了这个猜测变成现实后所带来的变化。在骁龙峰会的展示中,围绕Oryon CPU构建的新一代移动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与能效比,并以此构建了一系列新的功能与应用。
随着用户对智能生态的需求增加,高通希望通过提升智能终端的性能和跨场景支持,持续推动智能生态系统的发展,以满足用户对智能生活的需求,这一切都将以Oryon为核心进行,这个新的核心到底有何「魔力」,让高通如此着迷?又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?
毫无疑问,Oryon是高通在自研芯片架构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,这款兼具高性能和高能效的CPU,最初被应用于骁龙X Elite PC ,随后扩展到骁龙8至尊版,并最终走向汽车 ,成为一个跨多 的通用架构。
虽然看似只是将多个 的硬件架构进行统一,但是在生态方面却是举足轻重的创举,因为这或许意味着开发者只需针对一个架构进行开发,就能实现手机、平板、PC和汽车等多种设备的跨 适配,可大大提升开发效率并减少开发成本,等于为跨端智能生态按下加速键。
那么在此之前骁龙或者其他公司就没有想过这点吗?自然不是,因为在Oryon之前没有一个CPU既可以同时满足高性能和高能效,又可以在移动端、桌面端和汽车端都有足够的软硬件生态支持。
首先是性能,在Oryon之前,还没有别的CPU能够既提供不亚于传统x86处理器的性能峰值,又能在低功耗场景中以高能效比维持稳定的标准性能释放。而在骁龙X Elite PC 上,Oryon已经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,无论是多任务处理、图像渲染,还是数据分析,Oryon都表现得十分出色。
而且,经过调整后的Oryon即使在低功耗状态下,比如手机、平板电脑等,依然能够以数瓦的功耗实现远超前代CPU的性能,并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平衡,所以很快就被骁龙确定为移动设备和多终端 的理想 方案之一。
Oryon也是骁龙 继调制解调器、Hexagon NPU、Adreno GPU、Spectra ISP等之后,自研SoC方案的最后一块拼图,自此骁龙SoC方案进入完全自主时代。自研不仅意味着硬件设计更灵活,而且也将得到高通积累多年的软件生态支持,定制硬件设计配合原生软件支持,使得各个自研核心可以无缝配合并提供更高的性能,新一代移动 的高性能与高能效就得益于此。
在新一代移动 中,骁龙利用全新的Oryon CPU与Hexagon NPU,使得生成式AI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,无论是语音、图像,还是多模态AI处理任务,新一代移动 都能快速响应,让用户体验到更加自然的智能交互。
例如,在骁龙峰会上展示的各种AI应用中,新一代移动 的强大的算力支持着这些应用的端侧实时运算,并让智能手机、汽车都具备了更灵活和强大的交互能力。这意味着未来的智能终端在运行AI应用时,不再需要时刻依赖云端算力,不仅让用户在使用AI功能时可以得到更好的隐私保护,还能确保智能终端在任意时刻、地点都可以提供一致的AI体验。
当然,这些AI应用都还有待普及,其中不少都还要等待搭载骁龙座舱至尊版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 的汽车 发布才能体验,但是搭载骁龙8至尊版的旗舰手机,我们却马上就能拿到手了。
在10月29日晚,小米15已经携手骁龙8至尊版移动 亮相北京,并再次刷新手机的性能上限。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,Oryon带来的性能和能效提升正在改变着设备的边界,并为用户提供更智能、更 的体验。
一直以来,各品牌的旗舰手机与旗舰骁龙移动 都是深度绑定的,而骁龙8至尊版作为首款基于Oryon构建移动 ,很快就受到了小米、荣耀、OPPO等主流手机厂商的青睐。在我们的实测中,骁龙8至尊版与之前的骁龙 相比在性能、能效以及AI功能等方面,都有了显著提升。
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能体验到更高的计算性能,甚至还能获得更长的电池续航,并享受到端侧AI所带来的更多样化的智能功能。比如在影像方面,OEM厂商可以利用骁龙8至尊版的AI性能,再结合高通的AI算法,使得手机摄影进入了全新的高度。
例如,荣耀Magic7通过生成式AI和实时计算技术的结合,带来了自然细腻的人像拍摄效果。AI不仅能够在拍摄前自动分析场景并优化设置,还能在拍摄后进行智能修复,确保每一张照片都生动、富有表现力。
而且,得益于全新的AI算法,AI还将扩展到了其他摄影功能,提供如场景识别、实时光线修正等一系列新的功能,用户只需按下快门,AI就会自动优化图像参数,确保照片达到最佳效果。在AI的助力下,无论是拍照小白还是摄影达人,都能拍出专业级别的好照片,这也是AI的核心意义,让每个人都能得到 的硬件使用体验。
另外,骁龙8至尊版的高能效设计在游戏中的表现也尤为亮眼,Oryon与Adreno的组合,使得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游戏体验得到显著提升。在过去,长时间的游戏通常会导致设备过热和续航显著降低,而Oryon的高能效使得手机在高性能模式下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,降低手机的散热压力,让Adreno GPU有更稳定的性能释放。
同时,长时间游戏也不再意味着电量急剧下降,通过更优异的能效分配,骁龙8至尊版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功耗管理。对于热衷于移动游戏的玩家来说,这意味着可以长时间进行激烈的游戏,而不必过于担心手机发热或电池续航问题。
除了传统的游戏性能与续航提升外,骁龙8至尊版还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功能。在骁龙峰会上,高通就宣布与 达成合作,将在《永劫无间》手游中部署全新的AI功能,为玩家带来全新升级的AI队友,他们不仅可以理解玩家的语音指令,还能动态调整策略,给玩家提供真正“聪明”的队友。
骁龙8至尊版强大的性能,让更多的娱乐方式变得可能,你的手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戏工具,它可以是与你并肩作战的队友,也可以是可靠的游戏助手,让移动游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。
你的终端正在变得更加聪明、灵巧和好用,而且他将不再是「孤军奋战」。
前面我们提到过,Oryon的应用远不止于智能手机和PC,它还首次被引入到骁龙座舱至尊版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 ,为汽车提供全新的数字座舱和智能驾驶体验,很多人或许都想问:这能带给我们什么?
首先,跨 的统一硬件架构将让不同设备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,手机、汽车和家庭设备会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,你会发现汽车不再 于手机和家庭的智能生态之外,他们是可以联动的。
举个例子,当你驾车回家时,AI可以根据车流情况、剩余路线长度判断你的归家时间,提前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整。比如根据室内外温度判断是否需要启动空调调整温度、打开主要区域灯光并调整到舒适亮度、提前播放舒缓的音乐等。这些都可以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个性化定制,甚至你可以直接与汽车、手机的AI助手对话,让其远距离遥控某个家电,免去你回家后再进行手动操作的一切麻烦。
另外,通过结合生成式AI,骁龙数字座舱 还将提供车对云的交互、驾驶员的实时监控以及无缝的娱乐体验。例如,在高通与谷歌的合作,通过谷歌云和骁龙数字底盘的结合,使车内的语音助手能够提供更智能的服务,包括实时更新导航、个性化座舱环境等功能,在系统检测到乘客疲劳,还会主动建议休息或调整环境,为用户带来更贴心安全的驾乘体验。
Oryon的跨终端应用,不仅让汽车变得更智能,还使得手机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控制中心。前面我们就说到可以通过汽车遥控家电,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呢?在未来的智能生态中,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智能家居系统监控车辆状态,当车辆出现异常时在离你最近的智能终端上进行弹窗提醒,这种跨终端的协作将让生活变得更便捷。
比如说,当手机与车机使用同一个导航软件时,你就可以轻松将手机上的数据流转到汽车上,手机上确定好路线,只需要简单的将路线同步到车载系统中,无需手动重复输入即可在汽车上得到导航信息。类似便捷的功能使得不同设备之间的交互更加自然,也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整体流畅性,而且不仅仅是导航,未来基于Oryon硬件架构开发优化的应用程序或许都能做到这一点。
统一的开发环境是智能生态扩张和完善的最佳助力,未来的应用程序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轻松适配,无论是在手机、汽车,还是其他智能终端上,我们都能得到自己喜好的应用,并且得到一致的使用体验,这也让优秀的软件有机会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,激励开发者优化和创造更好的应用。
随着Oryon架构在更多智能设备中的普及,设备之间的深度协同将会变得更加普遍,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智能生态网络,他们将不仅仅是在智能生态上联结,更是可以利用统一架构进行算力整合。在骁龙峰会的首日演讲中就提到,未来基于骁龙生态的智能终端,可以实现跨终端的算力、数据融合,无缝、快速响应且直观的体验。
一个移动的算力中心?或许将其称为移动的终端大脑更恰当一些,届时你可以在所有终端上,都得到最佳的AI服务和性能支持,并将一些涉及隐私的数据、运算与云端完全隔绝,却丝毫不会影响到你的智能体验。
在我看来,Oryon 的发布不仅代表了高通在芯片架构设计上的一大进步,也为未来的智能生态提供了无限可能。无论是在智能手机、汽车还是家庭设备中,Oryon通过 的计算性能、无缝的设备互联和统一的软件生态,将彻底改变人们对智能终端的使用体验。
未来,相信高通也将继续推动Oryon架构的普及,致力于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加智能、更加便捷的数字生活方式。在手机、汽车、PC等领域,Oryon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,持续引领跨设备互联和智能计算跨入新时代。